爱上海 (本报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陈默)清晨6:20,昆山花桥地铁站的跨省通勤族已排起长队;上午9:15,嘉兴平湖的上海飞地产业园里,工程师正在调试发往张江的精密仪器;下午3:00,南通通州湾的联合招商中心同时接待来自上海、苏州的考察团;晚上8:30,苏州金鸡湖的音乐喷泉秀正在直播陆家嘴灯光秀的实时画面——这些打破行政边界的日常场景,正在重构上海都市圈的经济地理版图。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新监测报告显示:2025年上半年,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(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宁波、嘉兴、湖州、舟山)的经济关联度指数达89.7,较2020年提升23.5点;日均跨城通勤人次突破85万,产业协同项目累计达3276个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评价:"上海都市圈正在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'核心引擎'。"
记者调查发现三大融合特征:首先是交通"同网",沪苏嘉城际铁路、北沿江高铁等14条跨省通道建设中;其次是产业"同链",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产业链跨区域布局率达78%;最重要的是服务"同标",138项政务服务实现"跨省通办"。典型案例包括:青浦-吴江-嘉善一体化示范区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;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带动周边GDP增长1.2万亿元。
协同发展带来显著效益:1)要素流动加速,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35%;2)成本优势显现,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8%;3)创新能级提升,联合实验室达247家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指出:"这种深度协同正在改变区域经济竞争的逻辑。"
随着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实施,三大趋势显现:1)轨道交通"一张网"2027年基本建成;2)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覆盖9市;3)社会保障"一卡通"实现全覆盖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预测:"到2030年,上海都市圈将成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城市区域之一。"(全文约3870字)
爱上海4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