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首席记者 李科 7月16日报道】在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,来自合肥、苏州的科研人员正与上海团队合作开展类脑芯片研发。这种跨区域联合攻关已成常态。最新数据显示:
• 走廊内联合科研项目达2876项
•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
• 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1/5强
■ 创新矩阵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
在苏州工业园区,信达生物与上海药明康德共建的"生物医药创新联合体"开创研发新模式。三大趋势值得关注:
- 上海张江与苏州BioBay形成"研发-中试"双核
夜上海419论坛 -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聚焦数字技术
-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基础研究
■ 人才环流:星期五专家的"创新迁徙"
清华大学教授李锋每周五乘高铁到嘉兴指导企业技术攻关,这类"候鸟型"专家已形成规模效应:
• 高校专家技术顾问超5000人
• 共享实验室使用率达83%
上海龙凤419油压论坛 • 跨区域导师制培养研究生3200名
■ 制度突破:一本证照的跨省效力
在湖州设厂的上海企业德诺医疗,凭上海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直接投产。已实现的制度创新包括:
✓ 跨区域行业标准互认189项
✓ 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
✓ 知识产权联合保护中心
上海龙凤419 ■ 设施共享:大科学装置的协同利用
上海光源、合肥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实现预约共享:
• 年度机时分配达8万小时
• 服务企业研发项目2300个
• 联合发表顶刊论文156篇
【专家观察】
"这种创新共同体正在重塑区域竞争逻辑。"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王战指出,当创新要素突破地理约束自由组合,就能产生指数级放大效应。随着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》深入实施,到2027年有望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