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报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吴江)清晨6点15分,从苏州工业园区开往上海虹桥的G7193次高铁上,生物医药工程师陈明正在审阅研发报告。这样的"双城生活",已成为长三角核心区数百万白领的日常。"通勤时间比上海市内某些区域还短",陈明的感受背后,是沪苏同城化进程的加速推进。
■ 2025关键协同数据
• 日均跨城通勤人次突破58万(年增长23%)
• 产业链协同项目达472个(覆盖GDP总量82%)
• 跨区域政务"一网通办"事项增加至148项
•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覆盖率100%
上海品茶论坛 ✓ 五大协同创新带
1. 沪苏嘉生物医药走廊
2. 沪杭甬数字经济发展带
3. 沪通高端装备制造联盟
4. 沪常锡文旅融合示范区
5. 沪舟甬海洋经济合作区
419上海龙凤网 ■ 民生领域突破
- 医保异地结算医疗机构达2865家
- 跨区域学区化集团办学覆盖率67%
-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项目完成度89%
■ 挑战与对策
• 产业同质化竞争指数下降至0.38
上海花千坊龙凤 • 环境标准统一化率提升至92%
• 数据要素流通阻力系数降低45%
■ 专家视点
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张伟教授指出:"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形成'大脑+肢体'的有机分工体系。上海聚焦核心功能疏解,周边城市承接产业溢出,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协同模式,比行政推动更具可持续性。未来需要破解的,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块'最后的拼图'。"
(注:部分数据来源于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报告(2025)》)